生態化
在2018召開的十三屆三中全會上,“生態文明”第一次被寫入憲法。5月,全國生態環境與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,此后,各省市生態環境與環保大會陸續召開??梢哉f,我國對生態環境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生態修復工程,多在濱海、鹽堿地、濕地、河流湖泊灘地、丘陵荒山地、干旱瘠薄地等開展。在這些地方植樹要保證成活率和森林的壽命,必須選擇抗逆性強的樹種,即適應性強、抗病性強、能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適生樹種。
生態修復,鄉土樹種是首選,他們具有極強的遺傳抗性因子,是經過幾千年自然選擇留下來的結果,對當地如極端低溫和高溫等極端條件,有著其他樹種無法比擬的抵御能力。因此,因地制宜,適地適樹,大力發展鄉土樹種,走生態化的路線,是貴州苗木調整轉型的基本方向。
標準化
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,標準化已經滲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,苗木業與國際接軌,就必須施行標準化。然而,苗木不是工業產品,沒有絕對的標準,苗木生產無法像流水線一樣復制出一模一樣的產品,苗木的標準是相對的。
在歐美等發達國家,苗木標準化生產、定制化生產已經遠遠走在我們的前面,值得國人參考借鑒。但與此同時,苗木培育標準應因地制宜,因時制宜,根據市場的需求來確定標準,不能生搬硬套,更不能搞千篇一律。
機械化
我國苗木生產大部分以人工管理為主,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。近年來,苗木旺季“用工難”、“用工貴”的問題日益突出。機械化種植苗木可提高育苗生產效率、降低苗木生產成本、增加優質苗木產出率,省工省力、提質增效,發展前景一片向好。
目前常用的苗圃機械有旋耕機、彌霧機、挖樹機等,但這些機械并不是所有苗圃都適用。以旋耕機、挖樹機為例,如果你的苗圃交通不便或是株行距不夠,想要實現機械化作業還是很有難度的。
容器化
容器苗的優勢在于不受栽植季節限制,便于合理安排勞力,有計劃地進行分期栽植;可縮短育苗年限,有利于實現育苗機械化。一般常規育苗需要8~12個月,苗木才能出圃栽植,但采用容器育苗,只需3~4個月或更短的時間,苗木即可出圃。
容器苗省去了出圃時起苗、假植等環節,育苗全過程都可實行機械操作,為機械化創造了條件。苗木容器化發展,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解決現有地栽苗在園林綠化中的若干缺點,從根本上提升園林綠化美化水平,使我國園林事業與發達國家接軌。
品種化
展望2018年,消費升級將繼續帶動花木產業升級,苗木產業正朝著專業化和科學化的方向發展,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是苗木品種化意識普遍提高,逐步開啟了“品種為王”的時代。
我國雖有“世界園林之母”的美譽,但由于起步較晚,園藝育種技術并不發達,相比發達國家,園藝栽培品種相對落后,導致長久以來幾乎靠國外引種來豐富園林植物種類。隨著國民消費的日益增長,當前的園林品種已經無法滿足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,增強品種意識,開創滿足市場需求的園林新品種將會成為發展苗木主要突破口之一。
基質化
育苗基質即貴州苗木生長的土壤,是生產高質量苗木產品的關鍵性因素,基質不僅起到支撐苗木的作用,而且為苗木生長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,科學合理的基質搭配就好比精心搭配的營養餐,能夠促進苗木又好又快地生長。
主要培養基質有泥炭、森林土、塘泥、爐渣、蛭石、火燒土、腐殖土等。從國內外栽培基質發展的軌跡來看,出于經濟與環保的考慮,價廉而又能循環使用且不污染環境的農林有機廢棄物的利用,已逐漸成為栽培基質發展與應用的主要方向。
此外,使用基質還能大大降低運輸成本。曾有人算過一筆賬,雖然基質的價格要比普通土壤貴,但是質量輕啊,現在運輸成本這么高,采育基質育苗后,不僅苗木質量提升了,運輸費用更是節省了不少,最后一算,又把育苗成本增加的部分填補回來了。